原标题:2025年第二季度“赣州好人榜”候选名单公示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人
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地落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赣州“好人”故事,经推荐评议工作程序,现将2025年第二季度“赣州好人榜”候选名单予以公示。
1.赖福英:教师23年如一日奉献母爱 带养200余名留守儿童和孤儿(龙南市)
2.朱小华:刺绣技艺人26年如一日用 “银针”串起群众幸福生活(兴国县)
3.谢九香:理发师25年以剪刀为媒谱写公益人生(瑞金市)
4.王立仁:老党员几十年如一日投身公益暖人心(宁都县)
5.邹韶武:30年自筹资金建展馆,免费开放传承红色基因(会昌县)
6.陈四先:热心公益护群众,挺身而出斗歹徒(赣县区)
7.薛金炎:小区业主“好管闲事”,无偿服务小区15年(安远县)
1.肖禹银:社区突发火灾,党员火场扑救(瑞金市)
2.李志勇:女子不慎掉水沟,干部救援不留名(市直·赣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3.郭翠华:火车上男孩烫伤,护士闻讯急救治(市直·赣州市中医院)
4.林树仁:同事在家中昏迷误工,环卫工及时发现紧急施救(崇义县)
5.李辉:男子不慎落入7米深河,驻村干部撑船驰援(会昌县)
6.叶从标:男子失足落水,救援队员果断出手(赣州蓉江新区)
7.陈勇华:女子不慎落水,居民火速救援(石城县)
1.钟文清:退休社区书记坚持8年开免费餐厅,只为让老人吃上热饭热菜(大余县)
1.沈伦芳:代课教师无悔奉献乡村教育30余载(崇义县)
2.叶钧:通信路上的奋斗者(市直·中国电信赣州分公司)
3.谢贤炳:七旬农技师退休不褪色,田间无偿授农技(章贡区)
4.黄花秀:教师“留守”偏远乡村20余年育花朵(赣县区)
5.李千:教师执教排球22年铸辉煌(市直·赣州市第三中学)
1.张昌玉:家庭屡遭变故,女子甘当6个孩子的“英雄母亲”(龙南市)
2.王吉钰:女子收养残疾弃婴38年悉心照料(信丰县)
3.陈贱招、谢昌武:长姐如母,夫妇50载撑起病残母弟一片天(寻乌县)
4.蔡声涵:背妻护女行半生,一个农民34年的坚守(章贡区)
5.刘忠兰:哥哥一句嘱托,妹妹50年守护百岁妈(赣州经开区)
6.邹桂生:好丈夫27年不离不弃,无悔照顾患病妻儿(会昌县)
7.钟春兰:好儿媳代夫行孝二十余载,用柔肩之躯撑起苦难家庭(瑞金市)
8.黄燕:前夫瘫痪在床,女子接济照顾前夫一家18年(安远县)
9.康迂良:男子用双手为妻子和残疾叔叔撑起一片天(信丰县)
10.刘守娣:好弟媳17年倾心照料眼盲大伯哥(上犹县)
11.李有生:妻子瘫痪在床,丈夫悉心照料妻儿19载(于都县)
12.唐灵吉:19年照顾瘫痪丈夫,用行动诠释爱与责任(寻乌县)
公示期间如对上述公示对象有什么意见,可通过信件、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市文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请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5年7月23日——7月27日
联系电话:0797-8992565
电子邮箱:gzwmbwck@163.com
地 址:市政中心1号楼1451室
赣州市文明办
2025年7月23日
教师23年如一日奉献母爱
带养200余名留守儿童和孤儿
赖福英,女,1968年2月出生,赣州市龙南市临塘学校退休教师。1985年,赖福英站上小学讲台,成为山区小学的代课教师,在38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先后辗转南亨、临塘等7所村小,她救过洪水中的学生,垫过数不清的学费,用青春与热血托起山里娃的未来。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学校的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多。2003年开始,她与丈夫开始帮助家长带养留守儿童与孤儿。二十多年来,赖福英接来身边带养的孩子超过200个,他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福英妈妈”。面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和孤儿,赖福英都坚持无偿带养。2023年,赖福英从临塘学校退休,但“福英妈妈”永不打烊,她与丈夫依旧守护着15个留守儿童与孤儿,大家庭里的欢声笑语化作没有血缘的亲情在四季流转中生根发芽。曾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感动江西教育人物提名奖”“赣州市先进工作者”“赣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朱小华,女,1979年3月出生,兴国县客家刺绣工作室创办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会员,赣州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她从事刺绣26年,用手中这枚小小“银针”,帮助60多名村民、10多名脱贫户和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免费教授2000多人学习客家刺绣非遗技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同时,她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绣娘,推动客家刺绣行业的发展。其手工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家级大型活动,朱小华说:“如果靠噱头炒作一下,我可以赚很多钱,开很多班,但是帮带着村里的乡邻一起靠着手艺致富,也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非遗,我觉得更开心、更充实。”
谢九香,女,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赣州市瑞金市象湖街道九香星级美容美发店、瑞金市职工理发室负责人。谢九香深耕美发行业25载,致力于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常年在自营理发室安置多名残障员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特教指导等途径累计培养549名从业者,其中近6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其培养的残疾学员多次斩获市级技能大赛奖项。她创新设计触感美发工具、自学手语建立沟通体系,帮助聋哑、视障员工掌握专业技能。她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累计开展公益义剪159场,为特殊群体免费理发3000余人次,足迹遍及社区、敬老院、福利院。谢九香用一把剪刀践行“授艺助残、以美传爱”的党员初心,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为民情怀。先后荣获“国家一级美发高级技师”“江西省技术能手”“瑞金工匠”等20余项殊荣。
王立仁,男,195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宁都县广播站退休记者。20多年来,王立仁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筹资金创办公益组织“夕阳红敬老关爱协会”和“上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免费为老人们提供服务;28年如一日资助山区学子,组织文艺活动,调解邻里矛盾,成为村民信赖的“暖心人”,用心用情诠释他对家乡的热爱,为偏僻的山区小村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2017年,王立仁荣获龙华街道“优秀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先后荣获“赣州市最美家庭”“宁都好人”、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邹韶武,男,1973年7月出生,赣州市会昌县富城乡大洞村村民。邹韶武痴迷革命历史文化,三十年来,他花费半生积蓄50余万元,走遍赣南革命老区,寻访收集苏区时期遗留民间的土铳、大刀、军号、红军标语等红色藏品,留住红色记忆。2012年,他将自家庭院建成公益性“红色展馆”。展馆建成后,面向群众、党员干部、学生免费开放,并向来访人群提供免费讲解。邹韶武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对红色文化的赤诚热爱,收集散落山野的红色记忆,为革命老区保存历史见证,让红色藏品成为教育群众和青少年的生动教材,传承红色基因。
陈四先,男,1970年1月出生,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赣江村村民。自2017年加入赣南救援队以来,他积极参与各类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多次在洪灾、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下挺身而出,挽救近百名群众生命。同时,他也是寻找走失人员的能手,成功找回31名走失老人和13名儿童,用爱心温暖人心。特别是2022年8月,面对持刀伤人事件,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搏斗,成功制服凶徒。2023年7月,陈四先被授予赣州市赣县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至今,他的社会公益服务时长已超过3000小时,多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并被任命为救援队中队长。陈四先的事迹,展现了普通人的英雄本色,诠释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内涵。
薛金炎,男,1960年3月出生,赣州市安远县欣山镇古田村村民。2010年,薛金炎入住当时新建不久的九龙花苑,那会儿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到处充斥着垃圾和臭味,车辆停放混乱。见此情形,薛金炎便自发组织业主成立了九龙花苑物业管理委员会,帮助提高业主生活质量。然而繁琐的工作致使小区7年间换了8名门卫、保洁员,问题层出不穷,热心的薛金炎多次组织召开业主会议,邀请业主共商小区管理方案。期间,难免遇到个别胡搅蛮缠的业主,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谩骂,薛金炎始终不计前嫌,耐心做工作,甚至多次自掏腰包解决小区管理难题。在他的带头努力下,小区面貌逐渐改善,直到今日焕然一新。15年来,“好管闲事”的薛金炎不仅在小区管理上尽职尽责、乐在其中、不计回报,其善行义举受到广大业主的认可与好评。
肖禹银,男,199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赣州市瑞金市象湖街道龙珠社区居民。2025年2月1日,正值春节假期,社区的宁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打破。肖禹银发现火情后,立即拨打119报警,随后毫不犹豫冲向火场。面对灼人热浪与刺鼻浓烟,他凭借沉着冷静,第一时间关闭电源,抄起灭火器对准起火点全力扑救。见一旁受热的液化气罐发出异响,罐体滚烫,随时有爆炸风险,他不顾自身安危,徒手将液化气罐转移至安全地带。待消防员赶到,他仍坚守现场,协助排查余火隐患。肖禹银以逆行身影守护群众生命财产,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担当。
李志勇,男,1985年11月2日出生,赣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十二大队职员。2022年8月5日下午17点40分,李志勇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下班回家,在经过梅子山脚下老祖坑下坡路段时,突然听见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妈妈……妈妈”!李志勇当即停下车闻声飞奔而去,发现一米多深的水沟旁倒伏着一辆踏板车,一个孩子头部受了伤浑身湿透地站在水沟里哭喊,旁边一名女子整个头部淹没在污水中,双脚向上朝着路面方向。情况危急,李志勇来不及多想,马上跳进水沟,费力地把该女子救上来,并查看其受伤情况。由于她额头受伤比较严重,人也失去意识,多次呼叫也没有反应,李志勇马上用所学的急救知识为该女子清理了鼻腔和口腔中的异物污水,保持呼吸道畅通,并立即拨打110和120救援电话,再将小孩抱到妈妈的身边,不断安抚受到惊吓的小孩。等待救援期间,李志勇不断地呼喊昏迷中的女子,直至该女子意识渐渐恢复,并一直陪伴着该女子和小孩,直到120医护人员和交警到来。他在协助医护人员把伤者送上救护车,跟交警说明情况后就默默离开了。
郭翠华,女,1990年11月出生,赣州市中医院康复科主管护师。2024年8月14日,郭翠华乘坐列车前往南昌参加培训。列车刚启动10分钟,广播突然响起:“5号车厢有乘客急需医务人员帮助!”郭翠华与同行的同事毫不犹豫冲向现场。只见一名10岁男孩因打翻热水壶,腹股沟、大腿及臀部大面积烫伤,皮肤红肿,水泡密布,哭声撕心裂肺,家属几近崩溃。郭翠华迅速蹲下检查伤情,发现烫伤面积达体表15%,属Ⅱ度烫伤,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感染甚至休克。“别怕,阿姨是护士,我们帮你!”郭翠华立即向患者及家属表明身份并一边安抚男孩,一边争分夺秒展开急救。她与同事分工协作:用冷水对烫伤部位进行持续冲洗,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疼痛和进一步损伤,随即在列车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同事找来冰袋,用毛巾包裹后对烫伤部位进行冰敷,进一步降温。面对特殊烫伤部位,她灵机一动,将大号塑料袋改造成临时“冷疗舱”——装满冷水后让男孩坐入浸泡,自己则全程跪地托举袋口。列车颠簸中,冰水不断溢出浸湿她的衣裤,她却始终紧握袋口,轻声安抚男孩转移其注意力。这一过程持续了近2小时,直到列车到站,120急救人员赶到。当起身时,她自己早已双腿已发软发麻,几乎无法站立,但看到男孩得到妥善交接,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林树仁,男,196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赣州市崇义县杰坝乡黄金村村民。2022年8月27日早晨,环卫工林树仁跟往前一样在路口等待同事张征珠开早班车捎上他一起上工,结果迟迟不来,电话也打不通。同事未按时上班,“第六感”预感不妙的林树仁,立即赶往其家中,发现张征珠昏迷不醒、疑似中风后,他果断拨打急救电话,并召集村民协助送医。因救治及时,张征珠脱离危险。治疗期间,林树仁主动照料,助他康复。村民纷纷称赞他的善举,他却说:“乡亲有难,怎能不帮?”
李辉,男,1979年1月出生,赣州市会昌县发改委干部、庄口镇白沙村驻村工作队常驻队员。2025年4月3日14时30分许,正值清明防火关键期,李辉在贡江岸边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宣传时,突然听到“噗通”一声巨响。循声望去,白沙大桥下的河面翻涌着异常的水花,会昌县庄口镇白沙村一名肖姓青年不慎从白沙大桥跌落7米多深的湍急河水中。早春的河水冰冷刺骨,暗流裹挟着落水者迅速向下游冲去,生死悬于一线。危急时刻,李辉撑迅速起河边的船只前往河中救援。在接近目标时,那名落水的青年因体力透支停止挣扎,身体正缓缓下沉。李辉果断探出大半个身子,竹篙精准递到对方手边,一次、两次……终于触到对方手腕,将70公斤的落水者拽出水面。此时船体因重心偏移剧烈倾斜,河水已漫过船舷,李辉单膝跪压船帮保持平衡,单手划桨与激流角力,最终成功靠岸。他凭借果敢的判断和娴熟的撑船技术,最终将落水者平安救起。
叶从标,男,198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赣州蓉江新区雄鹰救援队支部书记、专职常务副队长。2024年3月18日下午4点35分左右,叶从标和妻子在杨梅渡公园沿江栈道散步。突然,一阵微弱又急促的呼救声从江面上传来“救命……”。叶从标立刻停下脚步,循声望去,发现江面上有个人影在挣扎,叶从标毫不犹豫地冲向岸边,迅速寻找救生设施。作为雄鹰救援队的专业救援人员,他一边快速扫视周围环境,一边指挥妻子拨打报警电话。在设置于岸边的“四个一”救生设备点,叶从标迅速找到救生圈、毛竹竿等装备,将救生圈套在毛竹竿上,以最快速度将救援工具递向溺水男子,并时刻观察溺水者状态,调整救援策略。在将救生圈递向溺水者时,叶从标发现对方情绪激动、身体不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凭借专业训练和丰富经验,叶从标迅速采用浅水救援“拉拽侧蹲姿”,身体保持稳定重心,利用毛竹竿和救生圈的浮力,一点点将溺水者拉向岸边浅水区,同赶来的救援人员合力将男子转移到安全位置。
陈勇华,男,197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赣州市石城县琴江镇东华南路居民。2024年12月20日下午,正在琴江边散步的陈勇华听到一声微弱的呼喊声,他循声看去,有一名女子在河面上奋力挣扎,情况十分紧急,陈勇华毫不犹豫跑到前方应急救援设施处取来救生圈,向河中落水的女子抛去,但由于风太大,救生圈掉在了离她一米左右的地方,陈勇华再次火速跑到应急救援处取来一根竹杆,从河堤高台处跳到下方一个小平台处,用竹杆够着落水的女子,将该女子缓缓地拖上岸。由于救援及时,该女子只是呛了几口水,没有生命危险。路过的行人同时报了警,并联系了该名女子的家人。民警赶到时,陈勇华已消失在了人群当中。
退休社区书记坚持8年开免费餐厅
只为让老人吃上热饭热菜
钟文清,女,中共党员,1967年7月出生,她曾是大余县石桥下街社区书记,现为文清敬老公益餐厅负责人。在社区工作的27年里,她目睹了空巢、高龄、独居老人吃饭难的困境,郑重地向他们许下承诺:待自己有能力时,定要开办一个免费食堂,让他们吃上热乎饭菜。为兑现这一庄严承诺,2017年卸任社区书记后,钟文清立即行动,毅然收回出租中的房屋,将其改造成“爱心餐厅”。八年如一日,她信守诺言,不仅免费为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热餐,周末还惠及留守儿童。这间餐厅已成为传递温暖的“幸福之家”。她的诚信坚守,如同火种,点燃了周边千余人的善心,大家自发成为志愿者,用行动诠释“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守护着这份源于承诺的爱心事业。曾获赣州市道德模范、赣州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沈伦芳,男,1970年3月生,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中小学教师。1987年,18岁的沈伦芳成为上堡乡水南村南流小学代课教师,面对生源流失、教师离去的困境,自2006年起独自坚守“一人一校”,身兼教师、校长、炊事员数职,在土坯房的教室里开展复式教学,用土灶为留守儿童热饭十三年。代课期间月薪仅58元,曾卖口粮救子,借米度日,仍婉拒亲友进城建议。2013年转正后,培养儿子接力乡村教育。2019年随校撤并至中小学,也将村小“全能教师”的本领带到了新岗位,主动承担后勤重担,用33年践行“教育是良心活”的信念。
叶钧,男,198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电信赣州分公司云网运营支撑中心IP技术副总监。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和复杂的网络,叶钧努力在工作方法改进和引入智能技术上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开发了多个智能软件系统。其中“千兆光网建设维护自动化”项目,为赣州电信光接入网设备割接累计节约近4万工时。“宽带拨号违规行为检测系统”项目,首创大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了快速准确检测违规行为并定位异常宽带账号,每年为企业挽回损失近1000万元。“大视频业务智能维护平台”项目,实现了视频监控实时离线监测和精准故障定位,解决了监控类业务维护难、摄像头离线率高的问题,使得赣州天网雪亮工程监控点在线率从75%提升至99%。他领衔成立了“叶钧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组织开展10余场云计算维护、5G网络维护、数据网络维护、新一代云网资源等劳动技能竞赛,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外部技能竞赛50余人次,定期到县公司一线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新进工科类大学生及维护条线传统专业人员进行云改数转专业培养,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叶钧劳模创新工作室”产出岗位创新成果36项,获评“江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本人先后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劳动模范”以及首届“中国电信工匠”培育选树对象等称号。
谢贤炳,男,1953年11月出生,章贡区农业农村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扎根基层农技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先后参与完成国家农业部、省、市下达的农业科研项目22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荣誉证书63项,发表国家级、省、市、区报刊论文29篇。退休后,他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在镇村培训授课种养技术;在田间地头指导实操要领;在校园培育时代新人。据统计,仅2019-2024年期间,共计开展讲座172场次,授课1498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65份。他是农民口中的“田秀才”“土专家”,也是学生敬佩的“谢老师”。
黄花秀,女,1984年3月出生,现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歧岭小学教师。黄花秀从教20多年来,一直扎根赣县区王母渡镇的偏远乡村学校,甘当一名“留守教师”,深入开展乡村教学研究,推动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当教育扶贫“排头兵”,关心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长期坚持给5名智力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独创“四心工作法”成功转化50多名“学困生”,致力于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办学环境,让乡村学生拥有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她将满腔热情和心血倾注于乡村教育事业,从教以来,先后获评王母渡镇“优秀教师”“赣县区十佳最美教师”“赣县好人”称号。
李千,男,1977年2月出生,赣州市第三中学体育教师,赣州市青少年排球青训总教练。2003年至今,在他的带领和统筹规划下,赣州市第三中学排球队从原有仅12人的高中女队,发展成现今小初高三级男女梯队共80人,教练6名的团队。22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该队竞赛成绩辉煌,在全国曾经取得过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共34次获得省级比赛冠军。2022年省运会排球项目比赛更是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辉煌成绩,其本人曾获“赣州市优秀体育工作者”称号。他带领的队员共有60余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先后有14人次通过高水平运动员考核测试保送至大学院校,更有队员通过排球特长和自身努力学习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
张昌玉,女,1963年6月出生,赣州市龙南市临塘乡塘口村村民。1985年,22岁的张昌玉嫁入夫家,婚后不久,夫家嫂嫂因癌症离世,大哥受刺激离家出走,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不过9岁。看着悲痛欲绝的丈夫和手足无措的侄子侄女,张昌玉含着泪说:“孩子们我来带”,她主动将3个侄子侄女接回家中抚养。1986年,张昌玉生下女儿,女儿却因病终生瘫痪,她坚韧不拔悉心照顾女儿38年。1993年,张昌玉家门口发现遗弃女婴,丈夫劝她别管“闲事”了,家里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看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张昌玉最终还是不忍心收养了这名女婴。她用四十载的坚守与奉献扛起家庭重担,用无私大爱温暖6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王吉钰,女,1953年6月出生,赣州市信丰县西牛镇曾屋村村民。38年前,王吉钰在赴圩途中发现襁褓中的弃婴陈青,与丈夫商议后决定将其收养。随着孩子长大,夫妻俩发现他智力发育迟缓,经辗转多地检查,陈青确诊为智力二级残疾。面对邻居劝其送往孤儿院的建议,王吉钰说:“既然抱回来,就要养到底。”从此,她开启了特殊的抚养之路,每天从穿衣喂饭、如厕训练、简单对话开始。当同龄孩子背起书包上学时,他们正教陈青识别碗筷;当邻居们盖起新房时,他们却把积蓄都花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上。如今陈青能独立完成扫地、洗菜等简单家务,还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王吉钰夫妇用三十八载春秋演绎最令人动容的温情。
陈贱招,女,1955年6月生;谢昌武,男,1955年6月生,两人系夫妻,赣州市寻乌县留车镇石牛湖村村民。自1975年结婚以来,陈贱招夫妇把智力残疾的妻弟和多病的岳母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婚后,陈贱招夫妇育有三子,不幸的是,小儿子经鉴定为智力二级残疾,全家七口只有陈贱招、谢昌武夫妻两个劳动力,同时他们还要照顾两个残疾人。为了维持生计,谢昌武夫妇耕田、开荒种果,农忙之余挖过笋、烧过碳、养过蜂、采过药材、种过香菇,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谢昌武夫妇耕种了10多亩地,放养了100多桶蜜蜂。2018年,陈贱招母亲廖阿兰因病去世,但夫妇俩对弟弟的守护却未有丝毫动摇。50载光阴,陈贱招、谢昌武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始终坚守照顾好弟弟及儿子,用爱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
蔡声涵,男,1962年11月出生,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水西社区居民。1991年蔡声涵的妻子因医疗事故致精神残疾(三级残疾),1995年女儿被确诊智力残疾(二级残疾),二人均无劳动能力。面对妻子精神残疾、女儿智力残疾的双重打击,仅有小学学历的蔡声涵扛起家庭重担,为给妻女治病,他省吃俭用,拼命赚钱。34年来,他以铁肩扛起家庭的重担,以柔情抚平命运的伤痕。一万多个日夜的无声守候,“她们在,家就在”,蔡声涵用半生行动诠释为夫为父的责任与担当。
刘忠兰,女,1952年4月出生,赣州经开区三江镇新红村村民。24岁那年,哥哥病榻前的一句托付,幼年丧父的刘忠兰含泪承诺“会照顾好妈”。为了陪伴母亲消弭丧子之痛,推迟婚期。1979年,刘忠兰为了能够照顾母亲,她选择嫁到邻村。1995年,刘忠兰的母亲已经71岁了,于是她跟丈夫商量把母亲接到丈夫当时的工作地荡坪钨矿,母亲怕增加女儿女婿负担,一直都不愿意前往。为了把母亲带在身边好方便照顾,于是夫妻俩想着办法“哄”母亲过来一起住。2009年,刘忠兰丈夫患病,为了减轻女儿负担,母亲执意住进了敬老院。2011年,刘忠兰将母亲接回家中居住。在刘忠兰的悉心照料下,母亲朱茂者已经101岁高龄,成为所在屋场年龄最大的老人。她的故事被欧潭融媒、凤凰网、学习强国等各级融媒平台报道,阅读量超20万。
邹桂生,男,1959年7月出生,赣州市会昌县城市社区城北社区居民。1997年,邹桂生与文满妹喜结连理。2000年,儿子出生,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原本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病情愈发严重,渐渐失去自理能力,儿子也不幸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妻子与儿子因智力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他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精心照料妻子长达27年。27年来,邹桂生悉心照顾家庭,从妻子日常的吃喝拉撒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他都亲力亲为,无微不至,不离不弃。2024年获“会昌好人”称号。
钟春兰,女,1970年5月出生,赣州市瑞金市谢坊镇花石村村民。1999年,钟春兰的丈夫在矿山工作时意外受伤,不幸离世。面对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婆婆,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爱,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作为母亲,她全身心教育年幼的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坚韧品格;作为儿媳,她代夫行孝,悉心照料患老年痴呆的婆婆,不仅在衣服上缝制防走失标识,还变换菜式调节饮食,耐心舒缓老人情绪。2024年婆婆安然离世,其25年如一日的孝行感动乡邻。
黄燕,女,1987年2月出生,赣州市章贡区赣州大道盛合公园居民。她曾经是一名安远媳妇,2007年,丈夫欧阳增华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生性乐观豁达的她坚强扛起家庭重担,一边贴心照料卧床丈夫,一边鼓励公婆直面困境。2012年,为让困难家庭有所起色,黄燕萌生了做生意的想法,于是在婆家的支持和劝说下,她忍痛离婚,独自一人赴赣州闯荡。刚毅果敢、吃苦耐劳的她努力打拼,事业颇见起色。2014年,她在安远县城购置新房并一手操办装修,供欧阳增华一家居住。2018年,前公公欧阳修龙因心梗住院,当时她已经再婚且还在月子里,义无反顾前去医院探望,并在欧阳修龙离世后,以家人的身份为其料理后事;2023年,前婆婆钟兰英查出身患肺癌需要手术,她放下工作,带其去医院做各项检查,包揽一切费用。她坚持做公益近10年,累计捐钱捐物5万余元……18年来,她用实际行动接济照顾瘫痪前夫一家,用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温情,演绎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
康迂良,男,1951年7月出生,赣州市信丰县大阿镇东风村村民。康迂良叔叔康忠珍先天聋哑,一生未婚,没有子女,性格十分孤僻。随着年纪的增长,叔叔的生活更加艰难。2006年开始,康迂良毅然承担起赡养叔叔的重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康迂良悉心赡养照料孤寡叔叔近20载,叔叔的身体一直很好,从孤僻沉默变得容光焕发。2013年,妻子因意外致残,康迂良精心照顾妻子的生活起居,自创康复训练法助其重新站立,妻子周康英逐渐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能够拄着拐杖出行,情绪也逐渐从郁郁寡欢变得乐观积极。
刘守娣,女,1982年8月出生,赣州市上犹县海晨鑫建材店经营者。2008年,刘守娣和丈夫张运冬结婚。刘守娣的大伯哥张运发在5岁的时候因病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嫁过来后,刘守娣的生活中便多了一个眼盲的大伯哥需要照顾,原本窘迫的家庭显得越发艰难。2010年,婆婆又因劳累过度发生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刘守娣每天要为婆婆擦洗身体、按摩翻身、准备营养餐,夜里每两小时还要起床查看一次,即使自己患有腰椎病,也从未抱怨过。邻居不忍看着刘守娣太辛苦,便劝她送大伯哥去敬老院,但都被刘守娣拒绝了。面对中风的婆婆、眼盲的大伯哥、年幼的三个孩子,她柔肩挑重担,默默照顾起一家老小,以无私大爱诠释亲情无界。
李有生,男,1963年12月出生,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大塆村村民。19年前,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妻子因病瘫痪,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从那一刻起,李有生独自扛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寒来暑往,他始终不离不弃,既当爹又当妈,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每天悉心照料妻子的饮食起居,为她洗漱、翻身、按摩。无数个日夜,他用无尽的爱与耐心,独自撑起了这个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坚守。
唐灵吉,女,1962年12月出生,赣州市寻乌县长宁镇君水社区居民。2006年,丈夫突发脑血管畸形疾病,医生认为康复希望渺茫,甚至委婉劝说其放弃,但她坚持:只要丈夫还有一线生机,就决不放弃。经过四个月的救治,丈夫虽脱离危险却落下半身瘫痪,从此她奔波劳累,日夜照料丈夫,还要承担日常家务、抚养未成年的儿子,面对丈夫低落情绪也默默包容。生活的重担压在唐灵吉柔弱的肩上。高额的治疗费用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19年来,她四处寻医,历经艰难挫折。在她悉心照料下,丈夫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社区邻里对她无不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