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瑞金这位“乡村美容师”,你认识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瑞金信息 / 要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瑞金这位“乡村美容师”,你认识吗?

转载 10032025/08/15 14:42: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和美九堡 作者:瑞金网运营中心 61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身边楷模



 现刊发九堡镇第三届“身边楷模”事迹(第一期)。

“带发做事没得挑!再脏的路面、再偏的角落,她都收拾得亮堂堂。” 提起57岁的曾带发,小陂村排脑组的村民们都赞不绝口。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正是村里公益性岗位上的保洁员。

清晨五点半,当第一缕晨光还未穿透薄雾,曾带发已经拿着扫帚出现在村道上。她弯身清扫的身影,成了小陂村排脑小组三年来不变的风景线。










01


她的敬业,蕴藏在日日精进的细节里

 

一个磨得发亮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各户垃圾投放的习惯和时间点——这是她精准高效工作的“秘密武器”。一把自制的长柄夹子,能灵巧地探入沟渠深处,夹起顽固的塑料袋——这是她应对“卫生死角”的“独门兵器”。遇到陈年污渍、油渍,她从不敷衍,蹲下身,用自配的清洁液一遍遍刷洗,直到地面重现本色,那股“不弄干净决不罢休”的韧劲,让旁观者动容

◆曾带发在扎实清扫地面 、用“长柄夹”干活










02


她的敬业,体现在化被动为主动的智慧里


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洁经”:对公共区域——那是她的“主战场”,勤扫不辍,确保时时整洁;对村民房前屋后——那是她的“劝导区”,不厌其烦,春风化雨般引导大家养成“自扫门前雪”的习惯;对个别“卫生老大难”——她搬来“援兵”,联合村“两委”干部一起上门做工作,用集体的力量督促改变。这套“分类施策”的法子,不仅让三个小组的环境卫生常年保持“高颜值”,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村民爱护环境的集体自觉。

◆曾带发在劝导村民自觉爱护环境










03


她的敬业,流淌在饱含着人情的温度里

  

独居的王奶奶家门口,总是格外干净明亮。那不是偶然,是曾带发每天“顺路”多扫几遍的结果。“老人家腿脚不便,门槛高一点、地上滑一点都容易摔着,我得让门口好走些。”这朴素的关怀,是她工作职责之外,对乡邻深沉的爱护。有时,扫地遇上老人在家门口晒太阳,她还会唠上几句家常,顺手帮李奶奶拎桶水、倒个垃圾。这份无声的守望,温暖了老人的心,也成了村庄最动人的风景。

曾带发在王奶奶家门口打扫、 帮助王奶奶提水









这份在旁看来或许平凡甚至辛劳的工作,曾带发却视若珍宝,倾注了全部心力。自2022年走上这个公益性岗位,她三年如一日,未曾缺勤一天。去年除夕,家家户户团圆守岁,她依然在村道上忙碌,直到清扫完最后一片鞭炮碎屑,才踏着夜色归家。女儿心疼地埋怨,她却笑得坦然:“妈靠劳动吃饭,心里踏实得很,这年过得才香。”

曾有人不解,领着微薄的工资,何以如此较真、如此投入?曾带发的回答朴实得令人心暖:“我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村里给我安排了这个岗位,是照顾,是信任。党和政府以前帮过我家,这份情我记着。岗位虽小,责任不小,既然干了,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最好!”这简单的话语,是感恩,是责任,更是劳动者那份不容亵渎的尊严。

夕阳下,曾带发收拾工具准备回家。她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扫下去。"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对“劳动最光荣”最生动的诠释。在她身后,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如同这个时代普通劳动者书写的美丽诗行。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