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着夜幕降临
红都广场的夜市渐渐热闹起来
烤串的香味与奶茶的甜香
在空气中交织
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
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
是市城管局以“绣花功夫”
赋能夜经济的生动写照
↓↓↓
从过去对流动摊点“一刀切”的清理,到如今规范设置31处便民疏导点、提供810余个摊位,市城管部门创新治理方案,破解了夜市管理难题,实现了摊贩就业、群众满意与城市发展的三方共赢。
问需于民精准布局为民生之盼
“以前摆摊像打游击,最怕城管来查,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心里踏实多了!”在红都广场便民疏导点卖特色小吃的一位女摊主笑着说。这份踏实,源于市城管局“问需于民、取计于民”的精准决策。
为摸清夜市管理的“症结”,市城管局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市广场夜市、学校及居民小区周边摊贩聚集点展开拉网式排查,共梳理出22个摊贩集中点位。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就近便民”原则,摸排筛选出9个夜市摊点临时疏导点。
“疏导点不能想设哪里就设在哪里,得让摊贩能挣钱,也要让周边居民不闹心。”市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联合公安交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每个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既考虑周边人流量、交通便利性,又兼顾居民生活舒适度。最终确定的31处疏导点,错落分布在城区各个角落,让市民出门不远就能逛夜市,也让摊贩有了稳定的经营场所。
针对摊位分配问题,市城管局制定了明确的准入标准和申请办法,特别优先照顾困难群体。“我家条件不好,靠着这个摊位卖点小吃,每月能挣不少钱补贴家用。”一位摊主说,他通过社区证明申请到摊位,如今日子宽裕了不少。为保证公平,当申请人数超过摊位数时,市城管局采用摇号方式分配,全程公开透明。每个疏导点还推选一名商户担任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协调,形成了“城管引导、商户自治”的良好格局。
试点引路有序放开激发活力
“先试先行、逐步推进”,这是我市发展夜经济的重要策略。市城管局根据摊点集中程度,优先打造示范点位,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夜市规范发展。
红都广场曾是流动摊贩聚集的“重灾区”,占道经营、环境差等问题屡遭市民投诉。市城管局以此为首个试点,将分散的摊贩集中安置到规划好的疏导点,统一配备垃圾桶、划定经营区域。“以前这里乱哄哄的,走路都费劲,现在规整多了,晚上出来散步还能顺便买点东西。”家住附近的一位居民满意地说。试点成功后,市城管局又在博物馆广场、金瑞湾公园等人气旺盛的区域推广经验,如今已有9个初具规模的夜市示范点。
对于新建小区、学校周边等新兴摊贩聚集区,市城管局实行“规范经营、引摊入点”政策。“我们要求摊主不占道、铺油布、保卫生,既满足大家的消费需求,又不影响周边环境。”市城管局执法队员介绍,他们会根据区域特点,灵活调整疏导点设置,比如在学校附近多规划文具、小吃摊位,在小区周边增加生活用品、蔬菜水果摊位,让夜市更贴近群众需求。
随着一个个夜市的规范运营,夜经济的活力不断释放。据统计,仅红都广场疏导点,每天平均接待顾客几千人次,带动数百人就业。夜市的繁荣还带动了周边商铺的生意,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商业生态。
建章立制精细管理促长效发展
“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这是市城管局管理夜市的准则。为实现夜经济与城市管理的双赢,城管局从制度入手,用精细管理守护夜市的“烟火气”。
每个疏导点都树立着醒目的《临时便民疏导点公示牌》,上面清晰标注着摊位经营时间、地点、种类和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有了这个公示牌,我们知道摊主该在哪儿经营、经营到几点,要是有问题还能随时投诉,特别方便。”一位市民如是说。
在日常监管中,市城管局执法人员每天对各疏导点进行巡查,规范车辆停放、劝导文明经营、检查卫生状况。“我们推行诚信管理和积分制度,对遵守规定的摊主加分,违规的扣分,扣分严重的就取消经营资格。”执法队员介绍,这一制度让摊主们自觉规范经营,过去常见的争吵、占道等现象大幅减少。
除了严格管理,市城管局更注重服务。该局全面落实“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解决、20%用管理解决、10%用执法解决。执法人员经常与摊主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为实现长效管理,市城管局还为每个摊位建立“一摊一档”台账,详细记录经营者信息、经营种类等,便于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在疏导点周边增设垃圾桶、公共厕所、照明设施等,为摊贩和市民提供便利。
从“围追堵截”到“疏堵结合”,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市城管局用创新与温情,让夜市成为城市的“温馨名片”。这不仅点亮了市民的夜生活,更点亮了民生幸福的新图景,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瑞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