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忠在《赣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转载
1003于 2023/05/30 19:42:0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瑞金发布
作者:瑞金网
23391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原标题:尹忠在《赣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内容
现予全文转载
以飨读者

——写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90周年之际
1933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叶坪隆重开幕,中央和国家机关、红军部队及群众代表等近万人参加开幕式。来自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江西军区、江西省少先队,公略、胜利、博生、万泰、安远、兴国,福建省少先队,上杭、长汀、武平等单位,以及中央机关,共180多名优秀选手,参加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等18个项目的比赛。
1933年6月3日,在闭幕总结大会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委员会,民主推举项英、王盛荣、邓发、张爱萍、施碧辰5人为委员。这是中央苏区赤色体育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它一成立就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当时参赛的180多名运动员,一致通过加入赤色体育国际。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足球赛冠军红军学校足球队和亚军中央联合足球队合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供图)
“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是“苏区体育运动的第一声炮”。燃旺了爱国救国之火。以举办全苏区体育运动会的特殊方式纪念“五卅”运动8周年,“检阅工农自己的力量,向敌人作总示威”,激发了爱国热忱,坚定了革命信念。燃旺了团结战斗之火。确立了“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赤色体育工作方针,推进“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和健强体格”,极大地增强了军民凝聚力、战斗力,构筑了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铜墙铁壁。燃旺了全民体育之火。官兵同赛、官民同赛、军民同赛,是“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的鲜明特征,点燃了全民体育运动薪火。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的圆满成功,孕育了新中国全运会的初始样本和基础雏形,标志着中央苏区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委员会的创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红色体育事业的重要试验田,孕育了新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机构之根、制度之基、实践之源,开创了红色体育发展新局面,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人民共和国赤色体育事业从这里走来。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90周年,就是要传承赤色体育薪火,赓续赤色体育基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奋力书写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排球冠军——少共中央排球队(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供图)
传承赤色体育薪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展赤色体育运动,“红军部队开拔到哪里,体育活动就开展到哪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随之,专门负责体育的领导机构——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建立,各地各级均设立了俱乐部、列宁室等,大力发展军事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1933年6月,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委员会,提出实施“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健强体格,适合阶级斗争需要”等赤色体育方针,推动赤色体育运动蓬勃发展。1933年,中央苏区3932个乡中,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近10万人。在“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上,推举博古、邓颖超、王盛荣、项英、张爱萍、何长工、杨尚昆7人组成运动大会主席团;博古为总评判主任,洛甫(张闻天)、邓颖超、凯丰、毛泽东、项英、杨尚昆、陈云、何长工8人为总评判员。中央苏区党政军群领导的带头参与,极大增强了“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赤色体育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领导带头参与是赤色体育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启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和执行体育工作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
传承赤色体育薪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在“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上,苏区群众踊跃参与,仅开幕式上的观众就有上万名,群众成为运动会上的主角。1932年,闽浙赣省苏维埃《文化工作决议案》强调:“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是要做关于战争所需要的运动,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强健身体,锻炼革命斗争所需要的技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央苏区赤色体育运动在内容上切合群众的现实所需,形式上采取群众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使工农群众真正实现了对体育的参与,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权利,成为体育的主人。1934年,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指出:“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现虽偏僻乡村中也有了田径赛,而运动场则在许多地方都设备了。”历史和实践证明,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体育为民,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是中央苏区赤色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与源泉。这启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等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体育为民、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承赤色体育薪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奋斗。在艰苦卓绝的战争条件下,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进行苏区工农劳苦青年群众集团性的赤色体育运动”,锻造“集团精神和健强体格”。在“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上,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大家只能就地取材,挖上一个土坑,填入一些河沙,就是跳远赛场;立上两根木桩,横架一根竹竿,就用来跳高;两张饭桌一拼就成了乒乓球桌;篮球比赛的篮筐直接用箩筐替代。由于生活艰苦,各参赛运动员需自备口粮和路费;比赛的奖品只是一些很平常的日用品,如奖旗、彩匾、军帽、布鞋、日记本等,有的是请各机关团体或个人自愿募捐制办的。当时,“虽然天空飘着小雨,但运动员依然精神抖擞”。历史和实践证明,艰苦奋斗是中央苏区赤色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作风支撑,锻造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央苏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的重要目的。这启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光荣传统,将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分解为体育强市的具体任务,落实在更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落实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传承赤色体育薪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中央苏区在发展赤色体育运动中,充分汲取传统民间体育和旧式军事体育的有益内容,重点借鉴苏联成功军事体育模式,并结合苏区战争实际需要,在工作方针、组织机构、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在赤色体育发展方针上,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到“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强调体育为革命服务,凸显了苏区赤色体育运动的鲜明革命性。在组织机构上,从以学校组织为主,到全社会共同参与、俱乐部牵头组织,再到成立赤色体育委员会,建立了高效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在规范教学上,教育部门专门制定和颁布了《体育教学法》,首次对体育教学进行规范,让体育教学从此有章可循。历史和实践证明,守正创新是中央苏区赤色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关键密码。这启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等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体育发展改革创新,抓住全民健康这个基础,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持续提振体育消费,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体育文化,激发体育发展内生动力,奋力谱写体育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