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周五话瑞金 | “苏区包公”的宝贝!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瑞金信息 / 要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周五话瑞金 | “苏区包公”的宝贝!

转载 瑞金网-刘2019/07/28 10:36:0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瑞金报 作者:瑞金网 38514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众多馆藏文物中有这么一件别致的文物,它不同于其他革命文物的庄严肃穆,这件文物秀丽雅致,极具艺术特色。它就是何权衡同志使用过的摆设品花瓷板。

何为瓷板?

  瓷板,亦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品。烧成后,画面永不褪色。瓷板画产于江西景德镇,是在中国的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景德镇粉彩瓷板画将粉彩瓷板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通过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

image.png

  何权衡同志使用过的摆设品花瓷板

  何叔衡同志使用过的摆设品花瓷板是典型的粉彩瓷板,直径22.4厘米,厚度为0.7厘米,瓷板上画一株三头菊,花瓣颜色各一,分别为粉、蓝、紫,色泽鲜艳,粉润柔和,整体高雅大方,清丽雅致。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它傲霜挺立,凌寒面开,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的高洁坚定恰如何叔衡对革命事业的坚贞。“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菊花凌寒而开更寄予何叔衡对革命必将胜利的无限信心。何叔衡一直将这块菊花瓷板摆放在办公桌上,激励自己在革命的道路上舍生忘死、勇往直前。

“苏区包公”何叔衡的人格魅力

  何叔衡,1875年生,湖南宁乡人,字玉衡。原为清末秀才,后投身革命,成为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秋,何叔衡奉中共中央之命来到中央苏区。同年11月27日,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何叔衡当选为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1932年2月19日,中央政府举行第七次常委会,决定组织临时最高法庭,委任何叔衡为最高法庭主席,他也因此成为红色政权的首任“大法官”。同年6月13日,何叔衡担任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一职,年已56岁的他集检察、内务、司法大权于一身,打开了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新局面,为新中国法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何叔衡资历较深、德高望重,与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5人被苏区军民亲切地称为苏区“五老”。毛泽东高度赞扬他:“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肩负重任的何叔衡,为苏维埃共和国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他领导制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检察行政管理和检察制度,检查中央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苏维埃政府工作效率和干部工作作风开展检举运动,反对贪污浪费查处贪污腐败案件,惩处贪污腐败行为,开创了我党纪检监督的先河。

  何叔衡虽然身兼数职,手握生杀大权,但他从不马虎随便,对工作高度负责、严肃认真。临时最高法庭成立后,受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影响,苏区一些省、县司法机关存在宁左勿右的思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简单化、死刑化代替了公正的裁决,一度出现轻罪重判的现象。何叔衡任最高法庭主席后,顶住各种压力,不顾个人得失,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仔细审查,反复推敲,严格掌握量刑尺度,纠正了大批冤假错案。1933年5月26日,他在审批瑞金县苏裁判部第20号判决书时批写道:“关于朱多伸判死刑一案不能批准,朱多伸一案由枪决改监禁二年。根据口供和判决书所列举的事实,是普通刑事案件,并非反革命罪。”同年10月10日,他在给会昌县苏裁判部的指示信中说:“第二号判决书主要是些偷牛偷鱼的事,至于与反动土豪通信,到底通些什么信,发生了什么影响,未曾证明,不能处死。”但是,何叔衡对真正罪大恶极的反革命、贪污腐败分子却从不心慈手软,秉公执法,严厉惩处了谢步陞、陈景魁、左祥云等大批贪污腐败分子,被广大群众誉为“苏区包公”“何青天”。

  然而,正是由于他坚持实事求是,抵制了当时过“左”的肃反政策,被“左”倾错误领导者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者”“政治上动摇”“拿法律思想代替了严重的阶级斗争”“在肃反运动中没有起积极的作用”,甚至受到中央政府机关总支委员会和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的批判。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何叔衡恰如办公桌上这株傲菊,凌霜盛开、不计得失,坚贞不屈、毫不妥协,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已年近六旬的何叔衡奉命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初国民党军从四面逼近,何叔衡等人向长汀转移,在离开瑞金前,何叔衡将此花瓷板赠送给瑞金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瑞金游击司令部政委杨世珠,激励他坚持革命,何叔衡却在转移途中壮烈牺牲。

  1969年,杨世珠同志将这块珍贵的花瓷板无私捐献给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珍藏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