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身边楷模
现刊发九堡镇第三届“身边楷模”事迹(第七期)。
在九堡的红土地上,有一盏灯,默默燃烧了二十三个春秋。这灯光,穿透风雨,驱散阴霾,温暖着人心。它的守护者,是一位名叫钟科林的基层公益人。生于1967年的他,用最朴实的行动,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一笔一划镌刻进岁月的年轮里。
01
01
风浪中的那盏灯:血肉之躯筑起生命之堤
“钟队员冲进去的时候,水都淹到胸口了,那栋老楼摇摇晃晃,看着就吓人……”回忆起2019年7月14日抗击九堡镇洪灾的情景,一同参与救援的队员刘水源声音仍带着颤抖。彼时,钟科林已是瑞金红都救援队队员。从1996年宁都红十字会的新兵,到如今的骨干,那句“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当洪水肆虐,他第一时间赶往低洼地带,迅速转移群众,狂风如刀,暴雨如注,积水深处已成泽国。钟科林的身影,就在这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他蹚着齐胸深的冰冷污水,浑浊的浪头不断拍打,每一步都异常艰难。老旧房子里,被困的老人和孩子惊恐无助。“别怕,踩稳我的肩膀!”他嘶哑着嗓子,用自己并不算高大的身躯作阶梯,将老人和孩子一个一个背出被水围困的房屋。冰冷的雨水、沉重的负担,让他脊椎的旧伤隐隐作痛,汗水混着雨水从额头流下,模糊了视线,却模糊不了他托举生命的方向。橡皮艇成了他与时间赛跑的工具。在断水断电、通讯中断的险境里,他驾驶着小小的橡皮艇,像一片在惊涛中穿梭的叶子,一遍遍往返于安全点与被困点之间。连续8小时、10小时泡在冰冷的水里,双手被泡得发白起皱,双腿被杂物划伤,他却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除了转移群众,清障、排涝、转运物资……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那身醒目的红十字马甲。他用血肉之躯,在滔天洪水中,为绝望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名为“生”的灯。
◆钟科林在九堡镇进行714洪灾救援
02
暗夜里的掌灯人:微光汇聚暖流长
钟科林的光,不仅在惊天动地的灾难中闪耀,更在日常的微末处,无声地照亮他人的至暗时刻。
2013年的冬天,寒意刺骨。村民钟某生意外离世,留下家徒四壁的孤儿寡母,连料理后事的钱都拿不出来。消息传来,钟科林心头一紧,二话不说,翻出家里的1500元积蓄送了过去。“当时他家里也不宽裕,可他说,‘人走了,总要让他走得体面些,孩子还看着呢。’”一位当时参与募捐的邻居回忆道。这1500元,点燃了第一束火苗。钟科林没有停下,他走街串巷,低声恳切地向乡亲们说明情况。他的真诚和急迫,打动了无数人。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最终24000余元善款,不仅让逝者得以安息,更让生者在绝望中感受到人情的暖意。
四年后,相似的悲剧降临在钟某海家。面对又一个被悲痛和窘迫击垮的家庭,钟科林再次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将1600元钱塞到家属手中。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无需过多言语。2023年6月,为了家乡那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积德桥能顺利修建,他又一次慷慨解囊,捐出3889元。数字或许不大,却是他省吃俭用、一点一滴攒下的心意。“科林叔就是这样的人,见不得别人受苦,自己有一分力,恨不得出十分。”一位受过他帮助的村民动情地说。他像一位在寒夜里默默掌灯的人,用点点微光,驱散着命运的阴霾,传递着不灭的温情。
◆钟科林救助迷路老人
03
长明不灭的暖光:平凡岗位上的不倦身影
凌晨两点,九堡圩镇还在沉睡,万籁俱寂。唯有环卫车低沉的引擎声,准时划破夜的宁静。驾驶室里,是钟科林熟悉而专注的面孔。作为龙马公司的垃圾运输司机,这份“起得比鸡早”的工作,他已风雨无阻地干了整整五年。
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当人们还在梦乡,他已穿梭在圩镇周边的村居巷道,将一桶桶垃圾收集装车,再转运至十几公里外的沙洲坝处理。夏天,车厢内闷热难当,气味刺鼻;冬天,寒风凛冽,握着方向盘的手冻得僵硬。这份辛苦,他却甘之如饴。“圩镇干净了,大家住着舒心,我这心里也亮堂。”他总是憨厚地笑着说。
这盏灯的光,不仅照亮了街道,也照亮了迷途者的归家路。工作途中,遇到在街头彷徨哭泣的迷路孩童,或是眼神茫然、不知所措的走失老人,钟科林总会立刻停下忙碌的车。“别怕,我带你回家。”凭借对九堡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的熟悉,他总能化身最可靠的向导。他会蹲下身,用粗糙却温暖的手擦去孩子的眼泪;他会搀扶着步履蹒跚的老人,耐心询问,一步步护送回家。他的环卫车,常常成为迷途者临时的避风港。“多亏了老钟啊!那天要不是他,我家那犯糊涂的老母亲,真不知会走到哪里去……”被帮助过的家属感激不已。这些平凡琐碎的瞬间,如同他驾驶室里那盏常亮的车灯,虽不耀眼,却恒久地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光芒,熨帖着无数人的心。
◆钟科林将垃圾装车运往沙洲坝
二十三年,八千多个日夜。钟科林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俯下身去的担当和日复一日的坚守。他的身影,是洪水中托起生命的脊梁,是寒夜里传递温暖的双手,是黎明前清扫街巷的微光,是迷途者眼中的希望灯塔。他用最质朴的行动,将红十字的精神火种播撒在红土地深处,将“无私奉献”四个字,书写得如此具体而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