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瑞金: 从共和国执政预演到全面小康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瑞金信息 / 要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瑞金: 从共和国执政预演到全面小康

转载 瑞金网-刘2021/01/29 08:40:4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瑞金报、光明日报 作者:瑞金网 36863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月28日

《光明日报》6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

从共和国执政预演到全面小康》

整版篇幅报道瑞金

↓↓↓



江西瑞金:

从共和国执政预演到全面小康

以江西省会南昌为起点,沿福银高速公路向东南而行,驱车约四个小时,有“共和国摇篮”之称的红色故都瑞金便出现在眼前。


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群。郭晶摄


  92年前,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逐步开辟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90年前,在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来自全国的610名代表一致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首都,一代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始了共和国建设的伟大预演。

游客在谢家祠堂里查阅智能导览屏。杨友明摄

今天,瑞金已经蝶变为一座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指出,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这样的嘱托,红色瑞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绘就全面小康新图景。


“红井”活水润初心

1931年11月7日,位于瑞金城东6公里的叶坪村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当晚,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一时间,“万人提灯,点亮瑞金”,数万群众聚会演戏、燃放焰火、发表演说,欢庆全国性红色政权的建立。

跟随着讲解员杨丽珊的脚步,我们步入叶坪旧址群,参观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一苏大”旧址。“一祠一家国,一村一首都”。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树木苍翠,河流依傍,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之一。

“二苏大”旧址

“一部共和史,开篇叙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何选择定都瑞金?专家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杨丽珊介绍说,“一是地处中心,可居中指挥;二是物产丰富,能保障给养;三是民心向党,有群众基础;四是大局稳定,无反动军队。”

从叶坪出发穿过瑞金城区,便到了沙洲坝,这里有红井景区和“二苏大”景区。

群众路线广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著作雕塑;毛泽东与战士、群众一起劳动挖井的雕塑群落……眼前的一切,一一再现着当年的故事——1933年4月,毛泽东来到这里后发现附近地区没有水井,老表们饮用的都是池塘里的水。于是,他带着红军官兵为老表们挖了一口水井,并耐心传授了挖井的方法。这口井,被老表们亲切地称为“红井”。

红井

这个故事被写成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并选入小学课本。红井成了“共和国摇篮”最著名的景观之一,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喝上一口红井水。“我们已经为红井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水井”。景区负责人梁霞告诉记者。

红井景区南出入口紧挨着步行街,红五星拱门上,“中华苏维埃提灯大会”几个字鲜艳夺目,这是瑞金最新开发的实景演艺项目“提灯大会”起点。苏区故事墙面彩绘、红色主题灯雕等,装点着一千余米长的街道,向“二苏大”礼堂延展而去。

1934年1月22日下午2点,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沙洲坝礼堂举行开幕式。当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鼎盛时期,先后统辖了13块比较大的革命根据地。讲解员梁莉介绍说,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表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正式形成。

红井步行街

一条红井步行街,连接着红井景区和“二苏大”景区,也连接着历史和现实。瑞金市委书记许锐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想大家记得住,首先得‘挖井’。对共产党人来说,‘挖井’,就是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早已是瑞金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


迈步奋进新征程

位于瑞金城西约20公里处的云石山,作为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长征的出发地,被人们称为“长征第一山”。


长征第一山——云石山

云石山乡党委书记刘应金带着记者走进了“长征体验园”。他介绍,这个项目刚刚建成,就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都是来这里想一想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受一下怎样走好自己这代人的‘长征路’”。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天的瑞金不断做大做旺旅游产业。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周景春介绍,近十年来瑞金红色景区面积翻了几番,达到4500余亩,“共和国摇篮旅游区”跻身国家5A级景区,瑞金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红色旅游带来的,是爱国教育,也是脱贫契机。华屋是叶坪乡黄沙村的一个自然村。80多年前,村里17位青年一起参加了红军,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只剩下他们离开家时在后山栽种的17棵松树。这“十七棵松”扎根大地、繁茂生长,已经成为理想信念之树,照亮了华屋人的小康之路。黄沙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说:“这些年,我们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建设集红色教育、问寻乡愁、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民宿,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全村有16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

如今的华屋村,一边是66栋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的客家小楼,一边是7栋低矮破旧、留作纪念的土坯老房,新旧对比跨越时空。“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2018年7月29日,瑞金宣布脱贫摘帽当天,华屋村民华辉平在新家门口贴上了这副对联。瑞金人民不会忘记,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红都瑞金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春天。

瑞金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新居与旧房。杨友明摄

2020年,瑞金市经济总量突破18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五年翻了一番,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实际利用外资9400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34.97亿元,分别增长7.18%、16.3%。

昔日的伟大预演早已变为现实。如今,瑞金“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红都儿女正赓续红色基因,发扬先辈精神,不断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知识分子入党故事】

江西省瑞金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曹春荣:

做苏区文化的探矿者

刚满76周岁的曹春荣不服老。尽管已从瑞金市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退休16年,但他一直笔耕不辍,仅去年就出版了两册专著《求索集》《思索集》,里面收集了他近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党史研究文章。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时时想起自己入党的初心和学用党史的往事。”曹春荣说。1979年7月,时年35岁、任教于瑞金大柏地中学的曹春荣终于圆了多年梦想,被组织上吸收为中共党员。“瑞金是片红色的土地,我从小被她的革命精神熏陶滋养,一直有个执着的心愿:成为像革命先辈一样的共产党员。”他满脸激动。

郑重地宣读入党誓词后,曹春荣暗下决心: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好书、育好人。后来,组织上要他转行,他便服从安排,先后从事文化、地方志和党史工作。

“能生活、工作在红都瑞金,是我的幸运。对党史了解越多,越让我深深地感到:入党在一时,但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党员,必须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曹春荣说。

瑞金有着十分丰富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遗存。怎样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成了他始终思考的问题。

从系统研学党史入手,曹春荣逐渐掌握了如何正确把握和传播苏区历史与苏区文化。多年来,他从事地方史志、党史、苏区史资料的发掘、收集、整理与利用工作,编写了多种书籍,参与编撰了地方党史,撰写了不少知识普及性文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瑞金史官”。

“不做只会爬梳故纸的学者,更要做个深思好问的思想者。”曹春荣这样要求自己。他撰写了大批研究文章,为推动党史研究默默求索。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专家石仲泉评价他说:“从曹春荣身上,我看到了基层党史工作者质虚心好学、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看到了苏区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

为传播党史、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年事已高的曹春荣经常奔波外出,义务为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和高校师生作党史辅导报告或讲座。他深感,研习传播党史的过程,也是受到革命先辈精神洗礼、锤炼党性的过程。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对曹春荣而言,也是他加入党组织42年整的日子。“我入党之时,正逢党中央强调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回首那充满激情的入党经历,总让我心潮澎湃。作为一名研究党史大半辈子的共产党员知识分子,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弘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将是我的终身课题。”曹春荣说,“包括苏区史在内的党史国史是座富矿,我愿永做苏区文化的探矿者。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个剧社,何以与中央机关并列

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一苏大旧址。郭晶摄

  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明代宗祠——谢家祠堂,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大会过后,它又成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办公场所。

  走进祠堂,只见大厅的两边有15个用木板隔出、没有顶棚的小间。每个小间面积都不到10平方米,里面只摆放着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张木床,却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外交部、司法部、教育部……一个大国政府的雏形在这里显现。其中,有一块铭牌显得尤为独特——“工农剧社”。为什么一个戏剧机构会与中央政府机关并列呢?

  当地党史专家介绍:作为负责领导全苏区戏剧运动的文艺组织,工农剧社于1932年9月成立,通过戏剧演出对民众进行生动有效的宣传。《工农剧社社歌》唱道:“我们是工农革命的战士,艺术是我革命武器……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阶级斗争的工具,为苏维埃而斗争!”因为工农剧社的积极活动,面向工农大众的艺术旗帜在中央苏区高高飘扬。

  苏区各地的戏剧运动蓬勃开展,各个剧团的演出,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广大干部战士和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被充分激发。当时在苏区从事革命工作的戏剧家李伯钊在《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当剧团公演时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晚上打着火把,小的替老的搬着凳子,成群结队地来看,最远的有路隔十五里或二十里的。”

  工农剧社的工作,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更起到了宣传教育、动员群众、鼓舞士气、扩大红军队伍的作用。邓颖超曾撰文回忆,剧社通过戏剧表演、化装演讲、活报、唱歌等丰富的形式告诉老百姓,当红军是每个工农群众的任务, “使他们在活泼兴奋的动员中,能够忘记他人、家庭和一切,集中到阶级仇恨与为革命牺牲的一切热情上,能潮水般活跃勇敢继续不断地投身当红军,出发上前线去!”

  工农剧社的宣传文化工作成效卓著,有力推动了中央苏区的中心工作,因此能够和中央机构并肩办公,可谓“有为方能有位”;而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值得后来者铭记。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