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重磅!瑞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37条要点!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瑞金信息 / 要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重磅!瑞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37条要点!

转载 瑞金网-刘2021/02/01 20:12: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瑞金发布 作者:瑞金网 379417 阅读 0 评论 47 点赞

1月22日

市委六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按照全会部署,结合瑞金实际

就制定瑞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提出以下建议

↓↓↓


中共瑞金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1月22日中共瑞金市委六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中共瑞金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赣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瑞金实际,就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胜利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瑞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坚定不移打好中央三大攻坚战和全市“六大攻坚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奋发有为推进全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绝大部分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和赣州市平均水平,预计2020年经济总量(GDP)将突破180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较“十二五”末接近翻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食品首位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工业主要指标进入赣州第一方阵,瑞金经开区排名进一步前移,脐橙、蔬菜、油茶、白莲等赣南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引爆点。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成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使用,开通了瑞金至南昌、北京等城市的高铁,瑞金机场正式开工建设,农村水泥路、动力电、广播电视、互联网实现村村通,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被列为全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市),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明显。文化传承创新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教育质量稳居赣州市前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率先在赣南革命老区实现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平安瑞金、法治瑞金建设纵深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瑞金即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瑞金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我市看,叠加享受着新一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等系列差异化政策支持,面临着高铁航空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到来等诸多重要机遇,区位优势、战略优势、生态优势等在新发展阶段将更加凸显,但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等突出短板,瑞金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综合判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〇三五年瑞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瑞金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先锋模范。到那时,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数字瑞金,建成具有瑞金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瑞金基本建成,平安瑞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形成具有瑞金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形成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枢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健康瑞金、文明瑞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优势持续巩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生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生态强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赣州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以“当先锋、做模范”的历史担当,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良好开局

4.“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科技创新、工业倍增升级、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具有瑞金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赣闽边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赣南东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勇当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先锋模范。

5.“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赣州第一方阵,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与全省、全赣州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巩固,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成为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投资质量持续提高,消费贡献稳步上升,外贸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供需结构更趋协调均衡。

——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打造全省改革开放示范区,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营商环境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全面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局,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赣南东部对外开放重要口岸和赣闽合作示范区。全力补齐人才短板、科技创新短板,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打通对接周边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双向对接通道,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实现,打造赣南东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对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成为赣闽边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一流水平,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水平不断提升,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探索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绿色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打造全省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红色故都“红、古、绿”文化标识更加鲜明。

——民生福祉改善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良好,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本地就业比重大幅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社会治理效能跃上新台阶。依法治市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五型”政府加快建设,政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基层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基本建成,社会治理成效达到全省一流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自然灾害防御等关键性短板领域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聚力创新驱动赋能,在推进工业产业倍增升级上当先锋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不懈主攻工业,着力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推动工业产业内涵型、高端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6.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体制机制,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瞄准重点领域、重大产业“招才引智”,引进一批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实施“瑞才回归”工程,落实“苏区之光”人才计划,开展“瑞商名家”成长行动,培育新时代“红都工匠”,推动本土人才扎根家乡。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设立研发基金,开展科研课题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政府科研投入,形成政府投入引领、企业投入主导的研发创新投入机制,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规上工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达到60个。推进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探索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制度。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技能大赛,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增强创新创业活力。

7.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围绕“药、医、游、食、养、管”全产业链要素,构建功能性食品、康养颐养产业为核心,健康食材、康体旅游、健康文化、健康管理为配套的“双核四区”大健康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济民可信(瑞金)食品药品科技园等项目落地建设,打造新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支持九华药业建设中药特色栓剂、特色口服制剂的智能化信息化研发生产平台。组建大健康食品研究院,发挥好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作用,着力提升产业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

8.聚焦壮大支柱产业。稳定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发展,推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LED灯为主的光电照明,以普通线缆、特种线缆、专用线缆为主的电线电缆,以变电器、配电柜为主的智能输配电设备等产业。深入落实产业链链长制要求,着力打通铜铝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铸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萤石、白云岩、高岭土、瓷土等非金属矿资源深度加工、高产值开发,研发制造满足更多功能需求的新型材料,壮大新型建材产业。积极融入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建设,着力培育特种服装、特殊面料、特色部件、特级辅料等细分行业,推动产业向集群化、差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若干个百亿、五十亿龙头企业。

9.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移动物联网产业,建立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加快推进5G网络全覆盖,建设“智联瑞金”。推进终端制造、智能穿戴、智能显示、机器人、VR、AR等产业发展,强化技术攻关,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专业载体,打造智能终端产品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构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施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工程。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电网、管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进部门数据资源整合和应用,推进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线上办公等线上服务,规划建设高水平直播、短视频和电子竞技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线上经济,培育发展“微经济”。

10.做大做强经开区。加强经开区规划设计开发,加快建设科创城、智能终端产业园、纺织服装园、绿色食品园、循环产业园、建材产业园。谋划建设工业特色小镇,启动实施金沙工业园企业退城迁入经开区工作,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管理提标提档等行动。全面推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探索与沿海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积极推进飞地经济发展。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完善“标准地”制度,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开展“零增地”技术改造,持续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加强市区统筹协调,对经开区实施去行政化管理,赋予经开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打造集出口通关、产品流通、招工就业、技术创新等于一体的园区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园内事园内办”。建立完善科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经开区管理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力争到2025年,瑞金经开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在国家、省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分别进入前180名、前30名。

四、突出文旅融合引领,在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上当先锋
坚持把红色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加快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11.打造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旅游要素支撑,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共和国摇篮5A级景区,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柏地战斗遗址公园、红色故都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长征主题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持续打响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始发祥地、党和国家初心使命重要起源地旅游品牌。推进景城一体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打造城市旅游IP。加快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建设红色旅游研究基地,构建红色旅游指数评价体系,发布瑞金红色旅游指数,提升瑞金在红色旅游领域的话语权。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旅游+”和“+旅游”,加快发展民宿产业,点亮夜间经济和餐饮经济,提升旅游二次消费。推动文旅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街区,开发一批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文旅产品;利用绿色生态优势发展康养旅游,将罗汉岩打造成康养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集红色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东华山产业园,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12.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加强对长征第一山——云石山、大柏地战斗旧址、武阳春耕生产大会旧址、叶坪洋溪等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利用,积极推动部地联动打造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促进红色文化在革命旧址、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活化展示。做大做强红色研学教育培训产业,加快“三院一校”(瑞金干部学院、瑞金社会主义学院、瑞金长征学院、市委党校)建设,规划建设红培事业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红培机构和旅行机构,整合现有各类红培机构组建红培综合体,扶持培育超亿元收入的龙头旅行社、红培机构2家、超千万元收入的10家。开发一批底蕴厚重的红色课程,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红培师资,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创建一个“智能红培”网站系统,推动红培事业规范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加强苏区文化、长征文化挖掘创新,推出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力作,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办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等系列纪念活动,打造具有瑞金特色的中华苏维埃提灯大会实景演艺等红色文化节会品牌。推进红色文化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红色故都文化影响力。

1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圈。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补齐乡村文化设施短板,实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升级改造,利用智慧化手段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文化需求。推动媒体资源全面整合、深度融合,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打造“中央厨房”,建设全省一流县级融媒体中心样板。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激励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活动,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当先锋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5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精准防贫保险政策,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同步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业态,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注重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补贴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抓好脐橙、蔬菜、油茶、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快白莲、烟叶、蛋鸭、蛋鸡、肉牛、鳗鱼、香芋、蜂蜜、无刺玫瑰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广林下经济、生态畜禽养殖,稳步发展富硒农业,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推广绿色农产品品牌认证。推进田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大百万头生猪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等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

1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区、经营权分置)。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及争议解决机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强农村宅基地使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乡村探索建立发展平台公司,激励扶持村一级盘活用好村集体资金、资产和土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深化农村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发展农业保险。

17.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扩权强镇力度,推动基层审批服务、行政执法规范运行。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道路、客运、通信、宽带、广播电视、公共照明、快递网点等覆盖面,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供气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健全乡村环境常态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环卫一体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多功能农村便民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大力弘扬文明乡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人才、资本、科技入乡等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科学长效管护,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衔接,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和乡(镇)村医生“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加快教育联合体建设。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上当先锋
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走出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8.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创新融资途径和方法,提高融资能力。深入实施国企混改提升行动,推进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集中统一、分类监管、授权明确、权责一致”的国资监管体系,实现国有资产集中监管、增值保值。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环境,支持非公有制资本平等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市场竞争。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坚持完善市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优秀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一流企业。

19.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推进“五型”政府建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一窗受理”“一链办理”,建设“全产业链审批”服务示范区,推行企业入瑞“无差别”办事体验。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拓展和提升“赣服通瑞金分厅”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一次不跑”“一网通办”;实施“无证明”办事改革,打造“无证明”城市。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网络评价、社会评价机制,深化评价结果运用,厚植“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文化。建立政务服务考核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监督管理,强化监督执纪、考核奖惩、教育培训力度,打造阳光透明、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实施信用惠民便企“信易+”工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对新产业新业态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引导新产业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零基预算和财政支出标准化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20.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推动陆路口岸作业区早日投入运营,对接赣州港、厦门港、盐田港,全力打通出海通道。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构建立体对接通道,建立瑞金国家级经开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对口联系制度,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目的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基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直供基地。

21.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做大做强对外开放平台,支持瑞金国家级经开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坚持招大引强,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稳链”目标,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跨国公司、央企、上市企业、外资企业、全国行业单项冠军等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等产业,着重引进一批“5020”项目。建立科学有效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深入实施“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行动,“北上南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扩大外贸出口、拓展境外市场。

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做模范
坚定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不动摇,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的的新型城市,着力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

2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云石山、黄柏、泽覃撤乡设镇。以“一江三湾”为引领,推动中心城区东进西延、北扩南连,扩大瑞金城区建成面积。实施乡镇建设三年行动,联动叶坪、泽覃、沙洲坝、云石山、黄柏同城发展、产城融合、城旅融合。以G206、G319、G323为轴带,支持壬田、九堡、武阳、瑞林重点镇建设,统筹其他一般乡镇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绿色生态特色乡镇,形成“一核引领、四星拱月、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3.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四精”要求,统筹城市规建管,以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增添红色元素、旅游元素,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延续红色故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脉。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分片分批改造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中村,完善城市道路、健身、停车场、公厕、农贸市场、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绿化亮化等各类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持续整治铁皮棚、防盗网、“城市蜘蛛网”,严厉打击私搭乱建、占道经营,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人防工程、防洪工程,完善城市水系网络,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全面增强城市抵御冲击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以绵江河为主要轴带的城市主题公园,持续推进绵江河亲水休闲健身步道建设,规范绿草湖湿地公园运营管理,加快乌仙山、龙珠寺山体公园和瑞金公园建设。预留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商业综合体等,提升城市品位。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强建筑业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优化以实际居住为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24.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聚焦“两新一重”精准争资争项,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瞄准打造赣南东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标,规划建设通达周边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快速通道,建成运营瑞金机场,形成东到长三角,南下珠三角,北上京津冀2小时航空圈。开工建设瑞梅铁路,积极争取景鹰瑞铁路、瑞金至赣深高铁连接线列入国家铁路“十四五”规划或中长期规划并开工建设,争取杭州至深圳高铁、渝长厦铁路经过瑞金并推进开工建设。推动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瑞金段)建成通车,继续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谋划实施瑞金绕城快速路,基本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综合客运枢纽站、公交指挥中心及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乡村公交全覆盖,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区域性流通中心。谋划建设瑞金机场临空经济区,加快瑞金陆路口岸作业区、经开区物流港、多式联运物流站点等建设运营,打造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积极推进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性物流服务公共平台和智能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乡配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的配送组织模式,探索建立“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规划建设中继性冷链物流中心和面向省内外市场的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物流覆盖率和通达率。
建设区域性能源生产和供应中心。深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现域内乡镇变电站布点全覆盖,创建美丽乡村电网示范点,提升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推进中石化管道油库建设。完善天然气管道设施,建设瑞金气库。加强瑞金高温气冷堆核电场址及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规划廊道保护,紧跟上级政策推动项目开工。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实现清洁能源发电就地全消纳。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把握赣州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入驻瑞金,推动现有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加大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力度,使更多有实力的股权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发展创投基金、产业基金。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支持企业发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做大做强现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商业保理和典当等业态规范发展。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发展数字金融,探索推动数字货币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政银企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民生事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力度。

八、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做模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市)建设,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5.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构建全方位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五气”同治(控煤、治企、管车、抑尘、禁燃),突出污染源头治理,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碳达峰行动,谋划实现碳中和工作。增加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气象服务生态环境能力。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开展“清河行动”,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完善城镇、经开区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梯次实施农村污水治理,深化绵江河、梅江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大对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石湖水利风景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力度,强化南华水库、日东水库、陈石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龙山水库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保护力度。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对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加大对矿山开发的治理和修复力度,实施废弃矿山、原垃圾填埋场复绿工程,控制并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6.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市民农场等新型业态,推进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项目实施。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建筑,完善城市公共场所和居住(小)区充电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力度,推广绿色出行。完善生态优势转化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和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探索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开展碳汇交易、林地赎买等改革试点。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两山银行”“湿地银行”试点。

27.探索建立保护机制。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健全流域综合管理制度,打造河长制林长制升级版。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分类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测预警、监督执法等体制机制,推动建立统一监管、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探索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环保信用评价、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强化生态环保责任规定、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保执纪问责等制度执行力度,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提升公众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做模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红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8.促进就业提质和群众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大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及相对贫困劳动力、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强化经费保障和能力建设,增强劳动监察执法能力,提升工伤调查认定质量,试行劳动仲裁院规范化建设,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29.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体教融合、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成21个城乡学校项目,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和供给,全面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鼓励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完善全市中小学信息化终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专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基础教育权益。推动瑞金中专扩容提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办学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及民间资本兴办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争取一批高校在瑞金设立分校。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城乡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30.全面推进健康瑞金建设。深入实施健康瑞金行动,扩大优质健康资源供给,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完善公共卫生防护体系,探索建立疾控机构与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构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升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质量,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人民医院、妇保院整体迁建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积极争取全国、全省知名三甲医院对口帮扶或托管市属三大医院。规划建设影像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检验中心,设立公立精神病院、象湖镇卫生院,加快推进皮防所、结防所迁建工作。健全完善医共体运行机制,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五项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建立稳定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和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支持社会办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以叶坪镇为中心的热敏炙小镇,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筹抓好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卫生乡镇创建工作。促进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全民健身中心和足球训练竞技中心,多样化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31.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国家、省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有关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拓宽参保渠道,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提升参保率。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完善涵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好红十字会人道救助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深化新时代人口生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合理区间。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保障网络,加强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规划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夯实公办养老院的兜底功能,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开展社区适老化改造,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深化“党建+农村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养老事业,支持和规范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加大绿色殡葬改革力度,推进乡镇、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

3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瑞金。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建设“城市大脑”,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心理健康咨询、问题婚姻调解、问题少年教育等专业化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健全各类网格“多网合一”运行机制,推进落实“一村(社区)一警(辅警)”,壮大基层社会治理队伍,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唱响“模范工程”和“瑞金好人”品牌,树立文明和谐风尚。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施“八五”普法工作。

33.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政治安全防线。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维护水利、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强化城市风险“全周期”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工作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信访矛盾制度,完善矛盾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雪亮工程”建设和深度运用,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建设以视频应用为基础的大数据综合监控平台。推进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非法集资、围标串标、毒品犯罪、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瑞金。

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34.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省、赣州市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推进基层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用好“学习强国”等线上学习平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社科讲堂建设全覆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和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推进“百红”工程创建,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保障干部工资福利待遇,树立鼓励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纠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深化拓展基层减负成果。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5.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完善大统战格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工商联、新社会阶层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6.服从服务国防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决维护军委主席负责制,落实党委议军、武委会、国动委会、党管武装考评等制度,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坚持不移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继承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积极推进“尊崇工作法”,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坚定不移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龙头引领、项目带动,积极推进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具有瑞金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

37.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赣州市委决策部署,高质量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规划建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促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努力在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当先锋、做模范,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