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人
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
2025年第二季度“瑞金好人”名单发布
7人荣登榜单
一起来看看都有谁
2025年第二季度“瑞金好人”名单
1.丁名标:退役老兵退伍不褪色,十年义务宣讲播撒红色种子(退役军人事务局、自然资源局)
2.刘吉林:湄洲岛恶浪卷幼童,90后瑞金小伙舍己救人彰显红都儿女本色(拔英乡)
3.杨华萍:扎根社区二十余年,倾心为民尽显担当(红旗街道)
4.杨玉山:二十七年坚守,只为“电”亮万家灯火(国网瑞金市供电公司)
5.邓院英:守护瘫痪丈夫和精神残疾幼子十余载,普通农妇用爱撑起苦难之家(黄柏乡)
6.钟晓兰:好妻子十四年精心照顾瘫痪丈夫,不离不弃诠释爱的坚守(云石山乡)
7.谢冬凤:残疾夫妇相濡以沫二十余载,言传身教营造幸福家庭(壬田镇)
小事成大爱,平凡亦英雄
我们的身边
总有人用善良、坚守、无畏
谱写新时代的温暖之歌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退役老兵退伍不褪色
十年义务宣讲播撒红色种子
丁名标,男,195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瑞金市自然资源局退休干部。丁名标1976年参军入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二等功。自1992年转业至地方以来,他退伍不褪色,一直秉承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持干一行钻一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庄严承诺。2016年退休后,他初心不改,以无私奉献续写助人为乐的动人篇章。他主动担任“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五老”报告团成员及“红都老兵”宣讲团成员,走进学校、社区、单位开展义务宣讲。十年来,他义务宣讲300余场次,10万余人次师生群众受益。他如同一本“移动版”爱国主义教科书,将红色种子播撒在红都大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转业守初心”,成为助人为乐的典范,其精神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湄洲岛恶浪卷幼童
90后瑞金小伙舍己救人彰显红都儿女本色
刘吉林,男,1996年4月出生,瑞金市拔英乡大富村村民 。8月2日,刘吉林和公司同事在福建省莆田湄洲岛参加团建活动。14时许,正在沙滩凉亭休息的刘吉林,听到有个小男孩落水无人施救。危急时刻,刘吉林从百米外冲到现场,随后一跃而下快速游向小男孩。巨浪多次将他与孩子冲散,他也被巨浪冲击得近乎晕厥。终于在刘吉林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时协助救生员一起成功将小男孩救起,并用手势指引小男孩的母亲及时按压小男孩的胸部,把海水按压出来。在周围游客的共同努力下,小男孩终于恢复了意识。刘吉林的善举受其良好家风的影响,他自幼乐于助人,很多只是看来“搭把手”的小事,却体现了他一贯的善良与担当。刘吉林用行动诠释了“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是一种光荣和幸福”的家风教诲,展现了“90后”青年的责任感和勇气。
扎根社区二十余年
倾心为民尽显担当
杨华萍,女,197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瑞金市红旗街道河背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自2005年5月到河背街社区工作以来,她扎根基层二十年,成为居民信赖的“铁娘子”,始终务实为民、担当实干。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推动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省“五星级”幸福社区等称号,并连续四年获评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星级示范站。她高度重视“一老一小”服务,改造建成500平方米的幸福院,设立孝老食堂、活动室等,组织文体活动40余场,每周开展留守儿童关怀辅导。在2019年和2022年特大洪灾中,不顾自家损失2万余元,坚守一线转移安置群众1000余人。杨华萍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心为民”,是群众公认的贴心好书记,曾荣获“新时代赣鄱先锋”、“瑞金市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等荣誉。
二十七年坚守
只为“电”亮万家灯火
杨玉山,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国网瑞金市供电公司日东供电所所长。他扎根电力行业27年,始终坚守供电服务一线,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他精益求精,在农网改造中“每一根电杆都摸过”,确保工程实现零误差;他创新管理,首创营销普查模式,半年降损增效20余万元;他勇挑重担,在2008年冰灾、2019年洪灾中始终冲锋在前,连续奋战抢险一线,带头跳入深坑抢修电杆;他心系百姓,年义务服务超200次,是随叫随到的“电保姆”;他甘为人梯,培养近百名技术骨干,带领团队获“全国职工模范小家”等荣誉。杨玉山以精湛技术、创新管理和无私奉献,照亮万家灯火,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曾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赣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赣州市优秀职工”等荣誉。
守护瘫痪丈夫和精神残疾幼子十余载
普通农妇用爱撑起苦难之家
邓院英,女,1980年11月出生,瑞金市黄柏乡鲍坊村村民。邓院英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却用十余年坚守,书写了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2012年,小儿子被确诊精神四级残疾,需长期康复与看护。未料生活再出重击,2015年,丈夫因车祸高位截瘫,丧失劳动与自理能力,她毅然扛起家庭重担,成为丈夫的“全职护工”。十余年来,从日常护理、饮食照料到精神抚慰,都有她无微不至的身影。面对双重磨难,她省吃俭用,全身心投入丈夫和儿子的康复上。她以柔弱身躯诠释“患难与共”,用无私大爱为家人点亮希望,成为孝老爱亲的典范。
好妻子十四年精心照顾瘫痪丈夫
不离不弃诠释爱的坚守
钟晓兰,女,1975年3月出生,瑞金市云石山乡回龙村村民。钟晓兰是一位朴实坚韧的农村妇女。2011年,她的丈夫突发意外,重伤瘫痪,整个家庭的重担骤然压在她的肩上。她没有退缩,十四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丈夫,每日为其喂食、擦洗身体、按摩翻身等等,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上有年逾八旬的婆婆需要赡养,下有三个子女亟待抚育成长,她同时承担起了儿媳、母亲和妻子的多重责任。为了维持全家生计、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她想尽一切办法利用零碎时间打零工。无论村里哪里有活计,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撑起了这个家。在她日复一日的精心照顾下,丈夫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孩子们也纷纷顺利完成学业,考入大学,这个家庭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闲暇时,她也会积极参与村里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活动,投身公益,以点滴行动传递温暖。她以柔弱之肩扛起家庭重担,用十四年坚韧付出,诠释了责任、坚守与人间大爱。
残疾夫妇相濡以沫二十余载
言传身教营造幸福家庭
谢冬凤,女,1978年10月出生,瑞金市壬田镇柏坑村村民。2003年,均有身体残疾的谢冬凤与谢北东结为夫妻。谢冬凤右腿行动不便,丈夫谢北东为视力三级残疾。因行动受限,两人贷款在村里开办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副食店。谢冬凤负责整理货物、守店经营,谢北东则负责外出进货,收入微薄但能勉强维持生计。婚后,随着儿女相继出生,家庭负担逐渐加重。为增加收入,他们尝试养猪,却不幸遭遇猪瘟,遭受重大损失,但两人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2015年,在扶贫政策帮扶下,谢冬凤一家的生活逐步变好。夫妇俩细心照顾年迈父母,始终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懂事上进、勤奋好学。2022年,儿子谢文斌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名校,成为全村学子学习的榜样。这对残疾夫妇身残志坚、相濡以沫,凭借勤劳双手与坚韧意志创业持家、教子成才,彰显逆境中奋发的动人力量。